东兴:美丽山村走上绿色致富路
2017-03-15 08:30:35 来源:
嘉陵江在线

清澈的东河水蜿蜒流经阆中市东兴镇8个村落,河畔一侧,东岳坝村蔬菜产业园内数百亩蔬菜,因河水的滋润显得郁郁葱葱。
东河因保护而清澈,村落因东河而繁荣,产业因东河而兴盛。东兴镇用绿色生态打底,铺筑起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“两轮”驱动、和谐共进的致富路。
订单种植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
初春时节,走进东岳坝村,美丽的乡村田园映入记者眼帘:东河环绕着整个村庄,白墙青瓦的川北民居错落有致,用水泥铺设的村道干净整洁,文化室、活动室、体育场在绿荫的掩映下别有风情,三三两两的村民分散在田间地头。
“我们村水质好、土壤好、空气好,这里种出的蔬菜绿色无污染,很贴近现代城市人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。”东岳坝村党支部书记冯元碧说。2013年,村两委组建起康之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。30亩地、不到10户人,1万元启动资金,合作社就这样开启了创业路。“我们多次到成都重庆等地考察,决定走‘订单种植’的发展路子。”冯元碧说,所谓的“订单种植”就是与固定的蔬菜销售公司签订合同,公司需要什么蔬菜,他们就种什么蔬菜,这样就能有效解决蔬菜的销售问题。
当年,合作社试种的30亩萝卜全部卖完,总进账4万多元。这让村民们看到了种菜的甜头,大家纷纷要求入社。“第一年我只流转了1亩土地,第二年我就把家里4亩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了。”村民李兴木告诉记者,合作社产业的不断壮大,让他对村两委有了信心。
如今,康之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土地由最早的30亩变成了350亩,社员由不到10户增加到120户,产业辐射全村,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4000元提高到10000元。“2016年,合作社的产值达80万元,这笔钱除了用于村民的务工费用、农业保险等日常支出,剩余的资金主要用于对村里老弱病残的帮扶。”冯元碧说。
产业发展 必过村两委“环评关”
通过发展蔬菜种植产业,东岳坝村在东兴镇率先走上了致富路,而在持续增收的同时,环境保护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。
东河是嘉陵江左岸最大的一级支流,也是阆中市水质最好的一条河流,经过东兴镇的流域面积超过260万平方米。冯元碧说,东河是上天馈赠给东岳坝村最大的财富,守护这一河清水也是东岳坝村世世代代共同的使命。
3月8日上午,步行于东岳坝村,记者的目光不断被紧靠着村庄的东河所吸引:沐浴春光的河面波光粼粼,不远处重峦叠嶂的青山倒映于水中,岸边是成片的金灿灿的油菜花,几只白鹭在水上翩翩起舞。
“这几年很多河流污染严重,也给我们敲响了‘警钟’,全村的农业产业发展依赖东河洁净的水资源,我们的蔬菜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,也是缘于我们种植的蔬菜绿色无污染,绝不能让东河受到一丝污染。”冯元碧告诉记者,东岳坝村的农业产业发展一直都坚持以东河的生态保护为先,所有种养业必须过村两委的“环评关”,同时村里组建了环境保护小组,每天都有几名村民义务对东河流经村庄的地段进行巡逻,及时制止乱排、乱倒行为,并打捞水面上的垃圾等。
“村上规定我们绝不能往河里倒垃圾,如果往河里倒垃圾被村干部抓到会被罚款。”记者行至东岳坝村的一块花菜地旁时,正巧碰见村民张素云在村里设置的垃圾池边倒垃圾。“这样挺好,生活在干净整洁的村子里,自己也觉得舒服。”张素云说。
东岳坝村一共建了18个垃圾池,每个月,村里都会将垃圾收集起来,统一送往阆中市的垃圾处理站。为了保护东河水质,村里还专门设置有污水处理池,防止污水直接排进东河,不仅如此,在农业生产过程中,村里都会定期组织人员到田里仔细清理农用薄膜,防止雨水将薄膜冲进河里污染河流。
两手并重 既抓产业又抓环保
“东岳坝村的产业发展一直坚持以东河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先。”据东兴镇镇长刘涌泉介绍,这样的发展理念,早已在全镇上下形成,一手抓产业,一手抓环保,是东兴镇产业发展的两大主题。
“东河流经了我们全镇的8个村,不仅是我们镇重要的水资源,未来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。”刘涌泉坦言,很多企业选择入驻东兴镇,都是看重该镇的原生态的良好环境,尤其是东河良好的水资源,在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上具有巨大的空间。所以,东河的生态保护对于整个东兴镇来说至关重要。
据刘涌泉介绍,目前,东兴镇已经在东岳坝村、柏垭子村、龙洞村、井溪河村、大堰口村、大力宫村等地发展起蔬菜种植、药材种植、核桃种植和生猪养殖等多项产业,而全镇的产业发展始终和东河生态保护紧密相连。
记者了解到,为了保护东河生态环境,东兴镇对于东河在该镇流经的8个村,实施分段治理,责任到人,组织专人定期收集白色垃圾,严禁农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,大力保护沿河植被。定期组织村组干部和学生开展植树活动。“未来,我们还计划逐步将全镇的产业串联起来,形成变废为宝、能源再生、环保节能的生态产业链。”刘涌泉说。
目前,阆中环保部门已经取缔东河全流域所有网箱养鱼,沿线所有乡镇均建成了污水处理站,关闭或搬迁了禁养区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,全面停止了采砂作业。相信未来的东河河水会更加清澈,这一河清水会造福沿河更多的居民。(南充日报)